明末崇祯青花瓷器真品图片赏析

明末崇祯青花瓷器真品图片赏析

明末清初一般指代明天启、崇祯年间至清顺治、康熙年间(公元1621年-1654 年),即公元十七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景德镇制瓷产业发生了巨大转折,主要表现为民窑的掘起,学界将这一段时间称为景德镇瓷业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期」。动荡之中确有惊喜发生,这一时期生产的有些瓷器在製作工艺和艺术审美上都不可小觑,备受现代人关注与喜爱。

8053

明天启-崇祯 青花高士双狮耳大香炉

H:18.8cm;D:27cm 

记录:佳士得22-MAR-19,LOT1819.

天启一朝仅有七年,瓷业萧条,故天启朝瓷器数量稀少,能流传至今者更为罕有。拍品撇口外侈,束颈缓收,胎骨坚致,手感极佳。外壁以青花通景绘山水高士图,人物神态各异,仙风道骨,神情生动自然,衣褶折迭错落,笔触细腻流畅,绘画精淮爽落,状物有神。间以山石嶙峋,古树蜿蜒,祥云迤逦,青花沽料发色明快,勾线与分水晕染结合自然,点染之间士气隐现,置于案头,可供清玩。

8059

明崇祯 青花竹林七贤蒜头瓶

H:32.8cm

来源:国有文物商店

出版:《中国青花瓷》·香港东方陶瓷,图82

崇祯青花画风飘逸,色调淡雅,尤其是此时以版画为本绘制的各类人物故事最具代表性。此时器物所绘人物有别于康熙朝的雄健大气之风,更具细腻婉约之感,呈现出一种别样清新之美,因此与康窑青花一样受到世人追捧喜爱。此件器型迥异于传统造型,长颈,中部有一圆形突出,圆腹,圈足。通体以青花作画,颈部鼓出部分绘斜莲瓣纹和花卉纹各一周,其上下方均绘香纹。肩部饰雏菊纹,腹部绘竹林七贤图,七位名士聚于竹林,或坐或卧,姿态狂放不羈,魏晋士人特有的张扬个性显露无疑。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有造型、尺寸和装饰风格皆与其相似的崇禎时期作品。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这七人大都「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追求清静无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8060

明崇祯 青花「加官进爵」人物故事筒瓶

H:45.1cm

来源:

1. 著名英国收藏家Raymond F. A. Riesco (1877-1964) , the RFA Riesco Collection.

2. John Berwald Collection

晚明青花素有盛名。尤其青花人物刻画精美,对其后清代康熙青花人物瓷器有直接影响。明末泰昌、天启、崇禎三朝官窑停烧,却给民窑生產带来了歷史机遇,步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从大量崇禎、明末清初拍品来看,当时民窑瓷器的工艺水平已经不输嘉万製品,精者有的甚至超过了嘉万官窑產品。明晚期文人阶层的介入,促进了各类工艺品步入了一个兴盛期,民窑瓷器的烧制也别开生面。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内销的民窑瓷器绘画上增添了更多文人味。清末寂园叟《掏雅》云:「瓷品最重画工。绣品亦然。刻玉刻木。莫不皆然。明瓷画手。皆奕奕有神。康熙青花五彩。亦颇仿明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亦说「明瓷人物以淡描青花者為精。」本品做工精细,趣味典雅,从造型到题材纹饰皆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以清丽雋永见长,顿改明代瓷器「粗大明」的豪放风格,可谓开一代未有之奇。

本品唇口外侈,短束颈,长直壁,及底微内敛,下承平底,造型挺拔规整,体量硕大。為崇禎时期典型器,因其造型為筒状,故有别称「江山一统瓶」。砂底,可见胎质细腻洁白,瓶身釉色白中泛青,莹润无比。通体青花為饰,腹部通景绘加官进爵图,画面中,一名年轻男子头戴抹额,气宇轩昂,侍从跟随左右,面前一宦者头戴硬脚蹼头,二侍童手捧粱冠与爵杯跪地进献,宦者拱手向童子,眼望居中男子,意欲為男子加官进爵。整幅画面青花浓淡合宜,层次分明,人物形神兼备,山石错落有致,整体格调清新自然,崇禎青花的时代特点鲜明。

「加官进爵」的瓷绘题材,是明末清初时期较為典型和常见的吉祥纹饰,旨在鼓励读书人积极入世,考取功名,封得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是明末读书人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反映。而且通常以「粱冠」和「爵杯」来指代加官进爵之意思。文人渴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的世俗心理也通过大量瓷绘作品映像出来。本品即為此类题材之典型,其体量硕大,器形端庄挺拔,青花发色极佳,為明代崇禎时期同类器物中的佼佼者,颇為贴合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所云之「上品细料器」之特徵,颇值珍视。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收起

取消
  • 首页
  • 鉴赏交流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