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特点和鉴定方法"汝、官、哥、钧、定"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官窑有着它独特的情怀,官窑不难理解,很多新手刚了解收藏可能简单的认为,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南宋官窑瓷为我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实意义上的宫殿御窑,其釉色平平宛转,素雅当中体现着心里的意蕴,有似玉,非玉,胜似玉之说。备受后世藏家喜爱。 宋代官窑瓷器代表着汉族陶瓷艺术的高成就,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古瓷器,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汉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所谓官窑出品,必属精品,虽存世极少,收藏价值却是稀世之宝。但是当收藏家们都对官窑加入关注时,却有更多人趁虚而入,以假乱真,以此谋益。为此小编整理收集资料,为各位藏家解读宋代官窑的各个特点,以防入坑。 要点一:分南北 所谓北灭南成,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北宋与南宋是“父”与“子”的关系。南宋官窑瓷器烧造上沿袭了北宋官窑技艺,但南宋官窑有着自己的魅力与风格。 主要区别如以下三点: 其一,在胎体方面,北宋官窑较厚重,而南宋官窑较轻薄; 其二,因为南宋官窑的釉要薄,所以南宋官窑的“紫口铁足”与北宋相比更加明显。所谓“紫口铁足”指的是由于南宋官窑采用杭州凤凰山下产的紫金土混合瓷土烧制瓷器。由于紫金土内含有大量的铁成分,制成素胎为紫红色,烧成瓷器后为深灰色。露胎处由于二次氧化和还原,瓷胎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磁铁矿和赤铁矿晶体,形成黑色。看上去像铁的颜色,俗称铁足。 其三,北宋官窑瓷用的都是石灰釉,色调单一。南宋官窑用釉多种,色调丰富。 要点二:瓷器特征 北宋官窑瓷的基本特征: 1、胎有灰白、灰褐两种,胎骨较为厚重,紫口铁足是共性。 2、釉色有月白、粉青、虾青、油灰、鳝鱼黄等釉色。绝大部分器物,釉中气泡密如攒珠,与汝瓷釉中气泡分布的状况有极大的差异,官窑的釉色更趋向追求玉色。 3、造型多为炉、瓶、尊、碗、洗、觚等,尊、觚系仿商、周青铜器造型。 4、开片为冰裂纹,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器物,裂纹深入胎骨,独树一帜,不同于北宋任何窑口的产品。不开片器物应是该窑的极品,是胎釉膨胀系数一致所造成。 5、烧制方法,有支钉支烧和垫饼支烧。支钉支烧的器物,支钉痕迹大,多数器物是采用垫饼支烧。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 南宋官窑特征 一、修内司官窑 1、胎质细密坚实,有灰胎、黑胎、香灰胎、紫色胎,还有少量的灰白胎; 2、釉质温润如玉;釉色有粉青、天青、月白、米黄、蜜腊、青灰、浅灰、窑变、翠绿、黄、浅紫等; 3、器物以厚胎簿釉、厚胎厚釉者为主,簿胎厚釉较少,大都开具冰裂纹,也有鱼子纹和蟹爪纹,“紫口铁足”常见; 4、烧制方法有用支钉支烧的,也有用垫饼、垫圈、垫环垫烧的,支钉数量不等。 二、郊坛下官窑 郊坛下官窑址经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考古发掘,已知坐落在今杭州市南郊乌龟山。 1、前期瓷品薄胎薄釉,后期制品薄胎厚釉。 2、施釉工艺也与前不同,先在器物内部施釉,干燥后将外面坯体削薄,然后再多次施釉烧成。 3、釉以粉青色为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 4、釉面多有纹片。 5、器品也是紫口铁足。 6、古朴刚劲,淡雅蕴趣。 要点三:官窑出,三釉现 宋代官窑瓷器的釉色传世品的出土文物中,大致有三种颜色: 1.卵青: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淡淡的蓝色,带有粉质感,有些失透。也称为月白色。开片轻浅,釉面很少见到棕眼。 2.粉青:蓝中闪绿,釉层透亮。颜色比卵青深一些。开片纹路较深,往往有白色纹线。釉面棕眼比较多。 3.天青:“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不偏绿,釉面没有光泽。釉层厚度汝窑釉层薄而且均匀,釉面光洁,釉色纯正。 要点四:胎质 北宋官窑青瓷胎体细腻,看不到任何颗粒和断裂的现象,手感极佳,沉甸甸的,手感佳就增加了瓷器的庄重感。由于原料含铁量较高,颜色为紫褐色,刘良佑教授在台湾故宫,大陆各地博物馆,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看到过收藏的北宋官窑瓷器的真品、绝品,他指出:北宋官窑瓷器“胎为灰蓝色,胎皮为灰紫色”。成型过程中对胎体的各个部位切削整齐,坯胎还要精细打磨,没有拉坯时出现的毛茬,也没有切割时留下的刀痕。颜色呈紫灰色,底足足沿露胎,颜色深褐如铁,故有紫口铁足之妙,倍受称赞。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交易18879871136同V信。 要点五:釉面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在釉面上,因为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无玉质感。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难做到的。所以,凡器物无玉质感者,就须谨慎待之。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 要点六:开片 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 开片具体分三种: 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 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 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之。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 要点七:气泡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钻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