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万历五彩瓷器鉴定方法技巧篇说起万历五彩瓷器,万历朝是事件大爆发的年代,当时大明王朝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对瓷器影响较大的情况是此时的麻仓土和回青料已经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高岭土和浙料。五彩取代青花,成为当时名流。万历后朝廷再无烧制瓷器,直至明亡。 五彩流行的历史背景下是海禁开放,外贸盛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此时奢靡风兴起,五彩瓷器的绿肥红瘦印象了当时社会对审美的改变,成为最流行的色彩。万历五彩久负盛名,红浓绿艳,古朴绚丽,和清代五彩的写实风格相比,万历五彩瓷器显得稚拙,不识者误以为艺术水平不高。其实不然。论绘画不是笔者长项,但大巧不工,当代艺术家追求的返璞归真的童蒙之作品,却能在万历五彩上找到不少。其红绿蓝三彩的搭配,完全符合三原色的要点,和西方艺术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如果继续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或许我国早已立足于世界文明之邦,而不用沦入满清之手,倒退数百年。 万历五彩采用釉上五彩和釉下青花结合的方式,制作复杂。先要于瓷器毛坯上用细线条勾勒纹饰,然后于瓷胎上填上蓝色部分的青料,再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青花瓷半成品。出窑后,去除歪斜不正,瑕疵较多的废品,在半成品上再以五彩填绘空白之处。完工后再次入窑以900度左右温度烧成,成品五彩牢固,密不可脱。红彩艳丽多见枣皮红,橙红色调;黄色如同蜜蜡;绿色多见深绿,草绿等。多数颜色较深而亮,彩色上可见明显的用笔涂抹的痕迹。 在了解万历五彩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感觉到五彩本质的贵重,作为当时最流行的瓷器,它有着自己万众瞩目的魅力,色彩上特有的冲击,人们生活的安逸,造就了对完美更大的追求。随五彩的关注越来越多,市场价值越来越高,仿制品开始涌入市场,不少藏友们跟我阔聊打眼,踩坑,故事很生动,钱也掏的心痛,所以孝伟在此整理了万历五彩的鉴定方法,跟各位一起了解五彩真身。 方法一:胎体 万历朝五彩瓷器虽无麻仓土,但取而代之的高岭土也并不是没有优势,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密度高,颜色高。胎质厚重,胎土淘洗不很精细,由于使用脚踩泥拉胚成型,胎中多有气孔,烧制时不易炸裂。露胎看上去比较干。大件器物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迹显露。 后来的仿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缺少相同的工艺手法,不一样的胎土,胎质就有所区别,有的会使用煤气窑烧成,力求恒温,但油性略重;有的使用柴火,追求极致,可缺少经验跟手法,所以制成的五彩胎体厚薄不一,不够匀称。 方法二:釉面 万历时期五彩瓷施彩较厚,触摸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釉面釉质莹润肥厚,釉面微微泛有青光,有一种玻璃质感。万历五彩随岁月侵蚀到现在,表面会出现氧化反应,会存在自然的使用痕迹。 如今的仿制品釉面大多轻薄发白,刻意的去除火光痕迹,力求“完美”,失去了原本的韵味,新品釉面反光强,上面会有许多不自然的小黑点。 方法三:纹饰特点 万历五彩纹饰主要包括:龙凤、瑞兽、人物、故事情节{八方进宝、八仙过海、折枝花卉、岁寒三友、五鬼闹判等}、灵芝、楼台、石榴、虫草等。 五彩纹饰图案繁密,以龙凤、花草为主,还有“幅”、“禄”、“寿”为题材的吉祥题材纹饰。万历五彩绘画方面线条刻板,艺术技巧简单,画面稚拙、单调,也成就当时独有的童蒙特点。 恰恰是这种简单化的思维,导致很多造假者仿制。仿品绘画方面虽然要求低,但是对应的故事情节,色彩的使用,不能够完全的仿制。我们细心发现,可以观察出有配色反常及纹饰图案不一,与真品有所区别。 方法四:看蛤蜊光 有一种说法是,传世百年以上的五彩瓷,如果迎着光斜视着看就会看到瓷器的彩色上和周围能泛着一圈五颜六色的光泽,像贝壳壳壁上的光一样,所以称之为蛤蜊光。这是因为彩绘的颜料中含有大量的铅粉,所以烧成瓷器之后会形成化学反应,在空气中氧化,从而形成反射光。仿制的蛤蜊光大部分都只能仿制彩上的蛤蜊光,没办法仿制彩色周边的蛤蜊光。但是很多新出土的五彩瓷上,也有不合这条规律的现象。因为有些彩上经过土壤的腐蚀和氧化,会行程一种白霜类的物质。有的是因为保存的位置是在悬坑或是水坑附近,这些环境能够将空气和土壤隔绝,所以使得釉彩崭新,因此这一点对于不具备专业鉴别知识的藏友来说,并不是非常好确认的。万历五彩瓷器鉴定交易18879871136同V信。 方法五:落款 “大明万历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是万历官窑器的大部分常用款识。两行六字暗刻款见于个别颜色釉瓷。两行六字双方框、单行横排和直排双栏款比较少数,还有三行六字双圈或双长方框青花楷书款。至于单行直排六字款,上方有覆莲,下方有莲座托,这是宋元以来招牌及刻版书上所用牌记的格式。“万历年制”四字款则少见且少用,但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时候,如古周餮饕、万历年制”“万历年制、纯忠堂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