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鉴定珐琅彩真伪众所周知,珐琅彩瓷器可以说是称得上“物以稀为贵”,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在康熙时期,珐琅彩方才问世,瓷器表面的绘画吸取了西方油画技法的精华,色彩鲜艳夺目,画风富丽华贵。 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提高了不少,人们先在景德镇御窑烧制出精细白瓷,然后将胎体运输到京城的造办处,交由宫廷画家在白瓷表面描绘纹饰,直接用珐琅彩在白底上满描绘图案,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方式,也有一些人在色底上面描绘图案。根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的颜色鲜艳丰富。公元一七二八年,清宫造办处已经研制出了多色阶的珐琅彩,与此同时增添了不少釉料颜色。在这个时期,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已经慢慢趋于成熟,并且逐渐褪去铜胎画珐琅器的影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瓷器品种。 和康熙珐琅彩瓷器相比,雍正珐琅彩瓷器除了颜色更加丰富以外,纹饰也更加多样。雍正珐琅彩瓷器表面图案取材广泛,基本上都是花鸟、竹石、山水等等,而人物少之又少。并且雍正珐琅彩瓷器上面多有书画款印,这是在康熙珐琅彩瓷器上面所鲜见的。 从珐琅彩的起源到堪称完美的制作工艺无处不体现着珐琅彩的珍贵性,在其与五彩瓷,粉彩之间差异的较量,则足以见证其奇异性,这些特性给珐琅彩瓷器带来美誉。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工艺技术非常繁杂精细,综合了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烧造的丰富经验。那么,如何辨认它的真假呢?以下为您提供三招。 首先看铜胎,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其工艺是先用陶泥塑出其型,分体翻制出各部位陶范,以陶范再翻铸成低熔点合金铅锡凹凸套模。另一种铜胎是錾胎,铜胎由铸造烧焊成型的,而后胎内烫松香胶固定,减地起线法錾刻图案花纹,再点蓝、烧蓝、磨光、镀金。此外,极少见的还有一种是铸胎器,该类器传世很少,且不可能成批的在世面出现,一般珐琅器内壁,底足内一般要涂施浅蓝色薄釉。除此之外,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品如果是锻打铜胎,可以达到胎薄体轻,辨认时一定要谨慎。 二看包浆。珐琅器在制作完成后,釉面有强烈的釉光感,镀金处呈黄亮色。但是珐琅器经过了百年的岁月,受到空气的氧化、辐射、灰尘等污染以及人为擦洗,加之终日爱不释手地把玩,珐琅器釉面光泽会逐渐变旧失亮,日积月累形成包浆。区别老珐琅器与高仿器的皮壳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浆是否一体,三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新作珐琅器咬蚀旧色比较容易辨别,仔细看上去,一是不正,色泽不自然,用棉球蘸酒精类溶剂易擦除,露出新釉光;二是不均匀,同一部位有明显的深浅不一,这是因为药物刷涂不均所致;三是手摸生涩,有的故意在耳、足等嵌物接缝处,残留污垢,特别是脏垢,如用指甲即可抠下。 三看款识。康熙早期,珐琅彩瓷是没有款识标记的,到了康熙四十年之后,出产的才有款识标记,一般都是“康熙御制”的四字楷书纪年款,字体外围为双线方框包围。字体用料为色料。雍正时期款识有两种:“雍正御制”四字楷书纪年款和“雍正年制”四字仿宋纪年款,并且字体用料都是蓝料。乾隆时期款识只有一种:“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纪年款,字体外围用双线方框包围,字体彩料为蓝料或赫色料。目前明代见到的官方纪年款只有宣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