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王大凡瓷板画作品真品特点
珠山八友王大凡瓷板画作品真品特点
王大凡受师傅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图中的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樱桃小嘴、孱弱纤细腰型。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风格极为相似,是以表现非尊则贵的大家闺秀为对象,以戏剧手法为表现方式,用笔精细,造型拘谨,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的境地,但却显示了王大凡对艺术追求的执著。
粉彩·仕女挥毫图
此王大凡绘粉彩“仕女挥毫图”瓷板,胎体坚质细腻,釉水明润白皙,画面表现了闺中仕女挥毫作画之情景。画面设色柔和淡雅,人物形象生动。古时文人多以男性角色居多,女性因封建礼制之制约,多难为文人雅兴之活动。此件作品可见一侄女执笔绘画墨竹图,旁立另一位仕女扶卷。画面柔美动人,观之让人触景生情。整幅作品绘制精细,诗画相称,是一件难得的王大凡文人瓷绘佳作。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间,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1939年,王大凡在早年画过的“浅绛彩”的基础上,首创彩绘瓷画新技法,其技法不是像新粉彩要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将色料绘填瓷胎,称“落地粉彩”。此技法既简化工艺,又使画意更浓。
投笔从戎·木兰从军
木兰无弟又无兄十二年来代父征谁渭英雄非女事脱笄万里静 边城 时丁丑(1937)冬月黟山樵子大凡王堃画并题于昌江之客次 不甘雌伏志驱驰投笔从戎大有为铜柱巍巍域外建方能无愧作男儿 时在丁丑(1937)年下浣黟山大凡王堃并句于昌江希平草庐 时至今日国难已凭险象吾侪青年何甘窗下雌伏的事笔砚之间闷也如何德为书空咄咄于时何补纵横数远道黄尔曾繁扩再青年乎救亡国存比其时也建功立业机会至矣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者语岂欺人哉观夫班定远之投笔奋起彼以一书生而建立千古不巧之功宜其名之标炳子史策也我国青年诚能及时奋起忻然而效之则国难不足平耻辱不足雪否则不但为今人之所弃仰亦为古人之所嗤也可恨吾老矣未能执戈杀贼勉之以书画寓意俾人观之而能作兴起之具耳希平居士时年五十有一花木兰者古民间一弱女子也彼时国家因事而征兵父适为老病之中而名则已到军籍当此时父病妹幼乃慨然变服代父而长征其弯弓白马时驰驱于白山黑水之间掳敌骑而丧敌胆十二年来未尝挫折迄战胜归来同伴人无其为闺中之丽质者也吾国素以重男轻女故使彼花木兰者独擅其名也方今男女已跻平权女子因受国家之尊重国事如斯吾诸姑妹妹当亦责无旁贷义当共起奋勉毋使彼木兰者得专美于前也吾之吾言有号吾画有灵不十年中吾国有千万木兰为国宣劳也时在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中浣黟山樵子大凡王堃并识于景德镇客次
钤印:堃 大凡 希平草庐 大凡长寿 希平
20世纪4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是王大凡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此时的王大凡在各种艺术思潮的激荡下,对新时代的艺术充满了憧憬,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创作了许多带有新时代风貌的作品。
粉彩·东山行乐图
作品描绘的人物为谢安东山行乐,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大名士谢尚的从弟。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为天师道信徒,对儒、道、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系魏晋历史上之风流名士。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蒙、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东山行乐图粉彩瓷板绘东晋之名士谢安携歌女书童畅游东山之情景,画中松枝苍劲,人物风雅,所绘谢安衣褶飘逸,纹理清新,将魏晋之风流气韵刻画得浑然天成。歌女书童面部表情刻画生动,衣纹线条飘逸自然,人物设色丰富但整体不失清雅,将谢安东山之行描绘刻画得淋漓尽致。此作在作者绘画中应为上品。
纵观王大凡一生的创作,其瓷艺“文人画”的风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赏”贯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画家,除王琦属大写意外,其他是兼工带写、婉约内敛的小写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其实质就是“雅俗共赏”。
孔子周游图·双耳龙瓶
款 识:夫子当年万里游,为求正义是尊周。春秋褒砭存纲纪,万国衣冠拜冕旒。时在壬申冬月,鹭庭先生清玩,李少甫敬赠。黟山大凡王堃并题于昌江。(印文:堃、大凡。)
底 款:希平草庐。
此瓶造型优美别致,釉水白皙明润,尤其红色双龙耳极其少见。瓶身一面描绘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的情景,使用落地设色粉彩技法,见有苍松古树矗立,所绘人物表情各异,生动传神,灵动精彩,整幅画面赏心悦目。另一面以墨彩长题书法,题识为李少甫敬赠,可见此瓶当时是作为文人雅士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定做,而非同于一般商品。整器做工精良,尽显王大凡高超的绘画功力,加之器型独特,实为王大凡不可多得的代表性佳作。
王大凡历史典故人物画的人文内涵,来源于其大量的阅读。他年轻时便嗜书成性,绘画之余,全身心扑在书上。他日常生活省吃俭用,却不惜重金大批量购书,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
四爱图·粉彩瓷版
《四爱图》粉彩瓷板取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赵清献的爱梅爱鹤、苏东坡爱砚。此幅瓷板画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人物脸部非常的细腻,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此王大凡瓷板画款识书法为标准的王氏行书,俊逸秀美,平淡见精妙,精审且遒丽。整套作品给人一种稳重,历史感,蕴含着民间村野的淳朴味,这是王大凡瓷绘人物画魅力所在之处。
从王氏作品设色来看:一、是画面绚丽照人。画场面大、人物多的作品,总是根据主题需要,主角多用鲜艳夺目的色料(如胭脂红、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黄、蓝色陪衬;二、是填色较厚实,黑、白、红分明,突显层次感,人物画在双勾白描稿的基础上,多用浓重、深沉、艳丽的色彩,作多层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
粉彩·风尘三侠
画面绘李靖和红拂女与虬髯客道别的一幕
虬髯客裘衣缨帽,手牵毛驴
回首告别,李靖儒衫环佩,文秀清俊
身后立丽人红拂女,双双拱手告别
人物情态生动,勾染工整,笔法细腻
设色莹厚
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表达了一种精神境界。中国画大家林风眠、潘天寿、周昌谷、吴山明等称王大凡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陶瓷文人画大师”,“如果不是当时景德镇环境闭塞,缺乏宣传,大凡先生人物画艺术造诣可以与海上大家相媲美”。
釉上彩·新中国人物板
这件瓷板以粉彩描绘了一幅新中国农民读报的景象,画面中人物形态各异,动作传神,观者仿佛能感受到大家读报讨论的热情。草木翠绿,设色明艳,更是一派生机盎然。上款“自从土地返回家,到处麓村笑语华,文化水平多长进,观书读报乐无涯。时在公元一九五二年黟山王大凡画题”,亮明画面题材,取自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实施时期,时代气息浓厚。作为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擅长传统人物绘瓷,本件这类革。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