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蜊光是什么样子的?如何通过蛤蜊光辨别瓷器新老在瓷器鉴定中,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称做“ 蛤蜊光 ”。 尤其是斗彩、粉彩和五彩等釉上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作“蛤蜊珠光”。 一、蛤蜊光特点 析出和游离。大家都有这个常识,洗碗时,一片菜叶飘在水面上,菜叶上的油脂会通过水面向四周扩散,扩散的细小油脂呈现七彩的光芒。 古瓷器上的蛤蜊光,是古代釉上含铅元素的矿物质彩绘,因时间久远,在釉上彩的四周,析出和游离出来微量元素而形成的几毫米宽度的七彩光芒。 在瓷器上观察蛤蜊光,需要变换角度,迎光或者侧光,围绕在彩绘周围那像彩虹一般折射彩光。犹如,大家看河蚌壳的内侧,那样的光泽,也因此比喻称之为蛤蜊光。 蛤蜊光必须是斗彩,粉彩和五彩等釉上彩。个人觉得打有玻璃白做底的粉彩更容易出现蛤蜊光。但并不是所有古代釉上彩都会生成蛤蜊光,如同析出类似火石红一样,并不是都会出现,但釉上彩瓷器有了蛤蜊光,就是鉴定的有力佐证。瓷器断代鉴赏交流188 7987 1136景德镇阮先生同V。 二、蛤蜊光不是鉴定绝对依据 因为蛤蜊光这一特征是鉴定的有力佐证, 所以许多仿制的釉上彩利用电光水,真空镀膜等工艺,人为的制造出蛤蜊光,但这种人造光远没有真的自然。 真的蛤蜊光是由于析出和游离原理是有深浅过渡的,靠近彩色重,远离彩浅淡,呈现放射状自然光芒。 假的蛤蜊光是大片状,没有过渡,不规则,涂抹状。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不够自然,缺少灵气,是呆的死的。目前景德镇还做不到真的那么自然。 蛤蜊光仅是鉴定瓷器一种比较重要的特征,没有蛤蜊光不等于是现代工艺。因为有的专家说:蛤蜊光300年才有,也有的专家说150年,或者说120年,个人觉得后者比较贴切,因为前几年买的一对晚晴民国粉彩,傻开门,也有蛤蜊光。所以蛤蜊光只是时间留给我们辨识的一种特征,不代表全部特征。 三、真假蛤蜊光对比 自然蛤蜊光 清中期 斗彩花盘 盘子底足 蛤蜊光 颜色折射自然 过度有序 黄 绿 紫彩面上都有内敛的蛤蜊光 自然蛤蜊光 颜色偏冷 因与彩色距离不同 浅重不同 若隐若现 人为蛤蜊光 人为蛤蜊光涂膜状态 人为蛤蜊光 深浅不一 刺眼 死板 人为蛤蜊光圈比较粗大、片状的、不自然,而且浓厚彩四周的光圈和淡彩四周的光圈是一样明显的,没有真的那么自然有过度,让人看着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