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天启崇祯青花瓷鉴定方法和特征

明天启(公元1621-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年号)朝仅7年,又处于明末多事之秋,景德镇官窑陷入衰落状态,官窑无所作为,遗存世上有记年款的官瓷凤毛麟角,很少见。民窑为求生存,在重税高压下产量巨增,东南亚、东亚是个巨大市场。民窑在大量外销订单的刺激下,瓷器的风格百花齐放,一直受到官窑影响的民窑,此时摆脱了几百年的精神束缚,逐渐离开了长期依靠的官窑蓝本,有很大的创新。

天启瓷器其时代特点是大件产品渐少,小件产品增多大件产品规整度略差,小件产品则很精细,颇有万历遗风。

瓷泥多为淘炼不精,瓷胎体继承了万历朝的特点,大件器物胎质较粗糙,胎体粗重,器形不太规整。盘类器有的器底有点疵,或跳刀痕明显,并有烧裂痕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

釉面色白中闪青,有光亮与不光亮两种釉面,光亮的呈亮青色,但比万历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釉质稀薄,欠肥腴。青花色调同时代有明显差异,有青花晕散的、黑灰色的及薄淡的等,色调相差悬殊。纹饰中有出现如皮球花纹、扇面纹等。开始风行题诗联句,绘画风格开始演变,流行夸张又豪放的写意画,万暦时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已经没出现。

瓷胎均由全白高岭土制成,胎质完全瓷化。除仿官窑年款,另有"天启元年"、天启三年"、"天启四年"、"天启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造"、"天启五年吴各冬香"、皇明天启元年孟秋月谷旦立"、"天启元年仲夏月吉日立"、"天启三年仲冬月谷旦立"、"天启年米石隐制"、"大明天启年办"等。其中以"天启元年"款较为多见。

至明崇祯时期(公元1628——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年号)战乱比较多,国势衰退,景德镇的产量可以说是明朝历史最低时期了,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因为没有钱和多余的时间去烧瓷器,所以好东西比较少,但是崇祯时期是明代最后一个时期,有人说这是明末清初的过度开始,我认为崇祯只是延续了这个过度。

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以其丰富的纹饰内容、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种类和潇洒而不失细致的笔墨意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有细器和粗器之分。

釉面:

崇祯瓷器的釉面基本与天启一样,有光亮与不光亮两种现象。有白中闪青、白中闪灰、青白等多种色调,釉层较稀薄,稀薄处微露出胎体旋削痕;彩瓷器釉面光亮度稍差,但有润泽感,肥腴不足。且在上釉的过程中,不刻意追求厚釉,反而轻薄施釉,最后成瓷的釉色青白,淡雅温柔,且隐约有淡蓝色,具有中国传统瓷器的含蓄优雅美感。再加上在崇祯时期,西方订购的瓷器也增多,在瓷器烧造上的体现就是除了原本的中国特色,另有中西合璧的风格,是崇祯青花瓷的重要特点。器口普遍施加酱黄色釉。崇祯青花鉴定交易 188 7987 1136 景德镇阮先生同V信。

胎体:

胎体崇祯瓷器既有明代古拙传统,又具清代细致缜密的特点。胎质粗细兼有,粗糙者,器足多里外斜削粘砂。一些较为细致的器物,胎体虽然厚重,但胎质较坚细,有的琢器底足为不施釉的细白砂底。其胎体的细腻,正是由明代的古拙向清代的细腻过渡时出现的一种质变现象,胎体有粗质,也有貭细腻的,两种兼有。质粗糙者,器足多裹外斜削足多有粘砂。天启时圈足矮浅渐向崇祯高深发展,或为较宽的外高裹矮壁圏足。圆器器足底多有跳刀痕,琢器圈足有部分只施半截釉。一些较为细致的器物胎质较坚细,明末瓷器的胎体已大部分与清初有共同之处,胎质较细腻。它说明明末清初瓷器的胎体已有共同之处。

崇祯时,器型不规整是普遍现象,多数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有粗重刮削痕,和带有旋削跳刀痕,并且多有粘砂。然而,官窑及民窑精品的制作仍很规整精致。崇祯时,继承了天启末期器足处理工艺:圈足高深,圈足露胎较多,修足有宽圆,也有修整齐平;清初也沿用此种修足手法,成为明末清初瓷器圈足的共同特点。崇祯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有些纹饰模糊不清晰;也有类似天启时淡描的色泽,鲜亮明快。

纹饰画意既有传统的明代遗风,笔意豪放,无拘无束。绘画精致,大多有文人情趣。青花颜色艳丽,虽不如康熙时期,但浓淡适中,令人耳目一新。经过崇祯青花的发展,才有后世青花瓷器巅峰之作。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收起

取消
  • 首页
  • 鉴赏交流
  • 在线咨询